13
2021
05

店埠党史2:葛家疃村的葛烈

葛烈,男(1922.8.26~1973.2.20),又名葛树祥。先后就读于本村小学、南阁小学、即墨信义中学、省立第六中学、牟平中学。毕业后到孟格庄、朱东小学任教。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历任莱西南县县委宣教干事、县委秘书、孙受区区长、宣传部副部长、代理部长。1949年随军南下后,任厦门市新闻出版社组长、书记,厦门日报社印刷厂经理,广播电台台长,市委秘书科长,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委员,秘书长。1958年起,任市委常委兼秘书长。“文革”期间,因坚决反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被解除市委领导职务,打成厦门市“三家村”、党内最大走资派在厦门市的代理人。1972年到福州大学任机械系党委书记。1973年2月20日因原发性肝癌去世,终年51岁。葛烈同志去世后,中共厦门市委〔1979〕242号文件,宣布一切诬陷不实之词全部推倒,档案中有关材料全部销毁,散失在外的材料一律无效,同时撤销中共厦门市委〔1973〕综32号《关于葛烈同志政治问题的审查批语》,彻底恢复名誉。

葛烈在读书期间积极接受、传播进步思想,信仰共产主义。1938年,他16岁在省立第六联中读书时,因参加学生组织的闹“七七”学潮被开除。之后,他在共产党员葛冲霄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学习了《共产党宣言》,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自觉向党组织靠拢,为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1940年在朱东任教期间,经常和党组织联系,为胜利消息所鼓舞,写下了“闭目看天国美景,掩耳听塞外佳音”的字联。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投笔从戎,到河里套参加了革命队伍。
葛烈同志走上革命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有个在国民党莱阳县九区任区长的表叔叫郭陵霄(因破唇,人称郭豁子),闻知葛烈才华横溢,先后三次叫葛烈去给他当秘书。第一次是葛烈从牟平中学毕业后,郭陵霄聘他做秘书,答应给排长级别的薪水。时值葛烈未在家,家里人同意了。葛烈回家听说后,对家里人说:“我不到他手下做事,一是郭陵霄投靠日本人,变成亡国奴,帮他做事,就是当汉奸。二是他搜刮民财,敲讹勒索,我绝不吃那种没良心的饭。三是他欺压平民,草菅人命,杀人如麻,众叛亲离,将来绝没有好下场。”葛烈一席话说得他父亲和家里人心服口服。第二次是1944年1月,葛烈在战斗中因负伤被捕,经多方努力保释出来。当天,郭陵霄以保释葛烈参过言有功自居,又登其门说服葛烈,不要再去当八路了,当八路就是跟他做对,伤好后,还到他那里做秘书。葛烈不买他的账,明确表示:“我是跟日本人和跟着日本人打中国人的人做对的,如果你能抗日,我自然不会和你作对。”郭陵霄被气得七窍生烟,当场说:“你再去当八路我就枪毙了你。”葛烈毫不示弱地答复他说:“那就走着瞧吧!”第三次是同年6月,葛烈伤愈归队前夕,郭又派在他手中得事的葛烈的同学来做说客,家里人认为都是南庄北疃,碍于面子做了酒菜,但酒席桌上,葛烈和他的同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结果他的同学做说客未成,反被葛烈说得面红耳赤,酒没喝饭没吃,不欢而散。葛烈同志对敌对我泾渭分明,拒绝郭陵霄的三次“聘请”。葛烈同志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先后介绍他父亲加入中国共产党,带出二弟、二妹、三妹参加了八路军。他威武不屈,1944年1月,他和莱西南县部分同志由河里套出发到辛庄,与日伪沈官臣特务团遭遇而发生战斗,当场受重伤不省人事被捕,被捕后被抬到朴木据点。日伪特务团团长沈官臣严刑拷打三天三夜,在他胸部、腿部捅了五刺刀,但他坚贞不屈,始终未泄露党的机密。连国民党一些官兵也不得不佩服葛烈是条硬汉子。沈看得不到什么情报,又想图财,叫家人去保释。经葛烈父亲多方奔走,求亲告友,卖了六亩好地,买上大烟土等,托本村葛子明、葛冠西等人,把葛烈保释回家。在家养伤期间,葛烈念念不忘归队。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生活水平低,直到6月伤口才痊愈。伤愈后,他瞒着全家人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6月12日晚,他回家偷着捆好了书籍和衣服,半夜时分,葛烈的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葛冲霄受莱西南县县委派遣,带南海独立营的部分同志把葛烈同志接了回去。当时葛冲霄同志根据县委的周密部署,指挥来人一律爬墙走,并在村中连开数枪,轰动全村,让葛烈父亲装成追人摔伤双腿,卧床不起,造成抢人局面,目的使葛烈归队后,防止郭陵霄再来葛烈家找麻烦。1938年到1945年,正是日军侵我中华,铁蹄蹂躏本区的时期,本区区长周鸣国、院上区长郭陵霄、朴木日伪团长沈官臣都投靠了日军,卖国求荣。当时很多家庭迫于形势生个小孩起个乳名也要做些研究,叫什么“顺日”、“训日”、“从日”等,这些名字的共同特点是甘当日本的顺民。葛烈的三弟和四弟都出生在这个时期,他却与众不同,为其三弟取乳名为“保国”(抗日保国之意),为其四弟取乳名为“救国”(抗日救国之意)表现了葛烈同志崇高的民族气节。
葛烈同志事事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1945年他根据党组织安排从河里套区出发到孙受区任职,路经老家过门而不入。1949年随大军南下厦门后,到1973年病逝,24年间三次推迟和取消休假日,从未回家一次。1958年他第一次准备回到阔别9年的故乡,但碰上国民党叫嚣反攻大陆,经党中央决定,万炮齐轰金门,葛烈同志自觉取消假期,为安排进入厦门市炮轰金门的部队做了大量的工作。1966年,他准备第二次回到阔别17年的故乡,碰到了“文化大革命”,因被解除领导职务,剥夺了人身自由,探亲未成。1972年,被安排到福州大学工作后,大学的党组织让他先回阔别23年的老家看看后再接手工作,葛烈同志硬要先接手工作,熟悉就绪后再回家,结果被病魔夺去生命。
葛烈同志对待同志温暖如春、情若兄弟。1938年他在即墨中学读书时由于闹“七七”学潮被开除。牟平的一个同学因欠债太多,无法走脱,葛烈慷慨解囊,把家里卖地寄给他的钱给了他的同学还债。在孙受区任职期间,当时由于条件艰苦,家里给他做的棉衣、棉裤、蒲窝(本地用蒲子编成冬季取暖的鞋)给他送去,他都给了区中队战士。进厦门市以后,房管局分给市委一幢四层家属楼,他让别人先搬,最后剩下一楼两间又小又窄的汽车库,他毫无怨言地搬了进去。还常和家属风趣地说:“这比河里套打游击时强多了”,他在福州大学任职时,领饭都在后面,有时菜卖完了,他就买个馒头、买棵大葱就算一顿饭。炊事员发现后,每顿把菜给他留出来,他批评炊事员:“不分干部不分兵,大家都是同志,不能搞特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葛烈同志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以艰苦朴素为荣。南下时带着结婚时的一条毛毯,一直到他在福州大学任职期间还用,上有20多个补丁。1961年,他到鼓浪屿接待外宾,全家翻遍了,只有一件肩头补上了个铜钱大补丁的上衣最完整。是他没有钱吗?不是,葛烈同志当时月工资近200元,但他把钱不是接济了同志,就是缴了党费,从不在吃穿上摆阔气。他廉洁奉公,拒腐蚀,永不沾,防微杜渐,一尘不染,对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他的爱人在厦门市邮电局工作,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邮电局到同安县通过关系买了部分牌价地豆,葛烈的爱人也分了80斤回家,他下班回家发现后,问明来路,让其爱人立即退了回去,并严肃教育妻子说:“现在大家都在度荒,党对我们已经照顾不少了,我们怎么能再以权谋私,占别单位的牌价供应物品呢?”由于他过于俭朴,营养不足,在上班时间,有一次昏倒在路上。1952年他三弟完小毕业,不安心农业生产,求他给找个工作,他不但没给找,还回信把三弟好“训”。三弟不服,又回信“挖苦”他说:“过去你苦口婆心的动员咱父亲、我、二哥、二姐、三姐冒着生命危险参加革命,现在我求你找个工作,难道还不算革命,你为什么拒之门外,太没有手足之情了。”葛烈接到三弟的第二封信后,觉得光靠“训”解决不了三弟的思想问题,于是他写了一封长达3000多字的信,从革命分工不同,农村需要有文化的青年,当干部的不能以权谋私为自己的亲人谋私等几方面讲明了道理,使三弟安心于农业生产。他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1960年,他父亲因家中生活困难到了厦门,他看到分别11年的父亲千里迢迢来看自己,心里确实高兴,但他对父亲说:“我从心里想叫您在这住几年,但您是农村干部,现在群众需要您,您应该回去和群众一起克服困难。”父亲深深被儿子以党的事业为重,为群众着想的精神所感动,住了没有几天,就带着儿子给他预备的钱和物品回了家,和群众一块进行生产自救。
他胸怀宽阔,兢兢业业为党工作。1971年,把党补发给他的3000多元钱全部交了党费,后经组织解决,把钱退给他,让他补一下受摧残的身体。当时,他在漳浦县公社搞“一打三反”,一分不留的把3000多元钱为这个公社购置了生产资料。他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心中只有党的工作。1972年秋,在福州大学工作期间,他觉得肝部疼痛,仍坚持工作。领导和同志们叫他到医院看看,他始终没有去。直到1973年春节回厦门,饭都吃不下去了,正月初五到厦门医院诊断,已是原发性肝癌后期,直到这时,他还右手接受静脉注射,左手向大学写信汇报系里工作,初十日病逝在厦门医院里,为党的事业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去世后,福州大学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悼词中对他的一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骨灰安放在厦门市殡仪馆。
来源:《店埠镇志·人物篇》

13
2021
05

店埠党史3:载于抗日烈士纪念碑的部分烈士的事迹

抗日烈士纪念碑为莱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碑1946年4月24日立,原位于葛家疃村后,1947年7月被还乡团推倒;1952年,老百姓将纪念碑移至店埠村;201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将纪念碑迁至东庄头村北、大沽河南岸堤顶路南、陵园东北部高阜之上,并重新修建装饰,成为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纪念碑1979年被莱西县政府定为县级保护文物。2021年,被《山东红色基因图谱》(青岛卷)第一部分“旧址遗迹编”收录,全青岛收录的革命旧址遗迹共20处,其中莱西7处。

纪念碑身由花岗岩石料制成,高2.42米,宽1.25米,厚0.24米,坐北朝南。碑身正面刻有“抗日烈士纪念碑”7个隶书大字和24位烈士姓名,两边分别刻有立碑日期“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胶东区莱西南县店埠区全区民众公立”,背面刻有碑文,记述了24位烈士的事迹评价。
24位烈士,均是牺牲于1946年4月24日之前,其中西庄头村1人,东庄头村4人,左官屯3人,后埠村2人,崔家岭1人,葛家疃村1人,庄子村1人,西南阁1人,西张格庄1人,渚洲村1人,今属夏格庄镇的岭南头村8人。他们中有战士、炊事员、军医、指导员、骑兵连连长、兵工厂厂长、游击大队营长、司令部科长,以及服务于地方的各救会会长、公安战士等等。

莱西市店埠镇抗日烈士纪念碑简介:为莱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碑1946年4月24日立,原位于葛家疃村后,1947年7月被还乡团推倒;1952年,老百姓将纪念碑移至店埠村崔氏祠堂;1958年,移至店埠村东南;2005年,移至店埠镇中心中学操场东北。碑身由花岗岩石料制成,高2.42米,宽1.25米,厚0.24米,坐北朝南。201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将纪念碑迁至东庄头村北大沽河南岸堤顶路南陵园东北部高阜之上,并重新修建装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碑身正面刻有“抗日烈士纪念碑”7个隶书大字和24位烈士姓名,两边分别刻有“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胶东区莱西南县店埠区全区民众公立”,背面刻有碑文,记述了24位烈士的事迹。1979年,该纪念碑被莱西县政府定为县级保护文物。2021年,被《山东红色基因图谱》(青岛卷)第一部分“旧址遗迹编”收录,全青岛收录的革命旧址遗迹共20处,其中莱西7处。
 
碑文如下
我中国“七•七”事变起,日寇蹂躏华北,遂致波及乎胶东,蔓延我莱阳。当时国民政府将官望风而逃,陷民族于涂炭而不顾。我区各村烈士等义愤填膺投袂而起,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之下,参军参政艰苦备尝,以大无畏之精神为民族争生存,与日寇汉奸浴血奋斗,经八年之苦战,结果皆随时随地成仁取义,为莱西南抗日历史放开万丈光芒,增加百世荣耀。举唐宋而后千余年之国耻一朝雪净,结成日寇降中国强之最大胜利果实。较之宋末文天祥、明末史可法、清末七十二烈士之死,当有过之无不及。噫吾侪,今日生者之生由于烈士之死而后生,死者之死因为生者之生而致死。死者长已矣,生者岂能忘情,故为之歌曰:
烈士之风兮山高水长,烈士之功兮日月同光。
烈士之名兮勒诸金石,烈士之恩兮永垂不忘。
烈士之精神与灵气兮充塞乎宇宙至大至刚。
                      1946年4月24日
 
24位烈士姓名及籍贯如下
于永昆 小庄头(今店埠镇西庄头村)
于永言 大庄头(今店埠镇东庄头村)
于永韶 大庄头
于克选 大庄头
于永喜 大庄头
左士远 左官屯
左明堂 左官屯
左仲五 左官屯
崔鸿君 后埠村
崔延志 后埠村
崔延仲 崔家岭
王福先 岭南头(今夏格庄镇岭南头村)
王吉彩 岭南头
王吉春 岭南头
葛瑞廷 葛家疃
葛仲言 庄子村
万德新 南葛村(今店埠镇西南阁村)
耿家盛 张格庄(今店埠镇西张格庄村)
张介廷 渚洲村
沈庆立 岭南头
姚吉奎 岭南头
姚吉和 岭南头
姚吉德 岭南头
王永年 岭南头
 
24位烈士(店埠籍的烈士)具体情况
于永昆 小庄头(今店埠镇西庄头村)
烈士名录记录名为于永坤,男(1916.9~1939),1938年7月参加革命,1939年在栖霞战斗中牺牲,牺牲时系八路军三纵五支队六十一团一营战士。
于永言 大庄头(今店埠镇东庄头村)
男(1910.8~1939.9),幼时曾在本村小学、花园头高小、掖县九中读书,1935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参加革命,1939年9月在平度战斗中牺牲,牺牲时系掖县游击大队第一大队营长。
于永韶 大庄头
烈士名录记录名为于永绍,男(1914.3~1939.5),1938年11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1939年5月在掖县桑园战斗中牺牲。
《店埠镇志·人物篇》记载:于永绍,男(1914~1939),东庄头村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幼年先后在本村小学、花园头小学、莱阳师范读书,毕业后任教。时值日军侵华时期,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先后在九支队连、营做政治工作,后调任《胶东大众》报社。1939年去掖县桑园党校学习,由于叛徒出卖,党校被日军包围,于永绍与150名学员同日军展开血战,终因寡不敌众,英勇就义。
于克选 大庄头
烈士名录记录名为于克鲜,男(1910~1942),1942年11月参加革命,1942年在掖县沙沟战斗中牺牲,牺牲时系胶东军区北海报社印刷局炊事员。
于永喜 大庄头
烈士名录记录名为于永希,男(1918.3~1945.4),1943年参加革命,1945年4月在莱西县东渚东村战斗中牺牲。牺牲时系莱西县独立营战士。
左士远 左官屯
疑为烈士名录记录中的左士达,男(1906.4~1942.8),1938年3月参加革命。1942年8月在掖县战斗中牺牲,牺牲时为某部战士。
左明堂 左官屯
男(1918.7~1942.10),曾用名左士纯。1938年2月参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10月,在牟平县铎疃村牺牲,牺牲时为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兵工厂厂长。
《店埠镇志·人物篇》记载:左明堂  男(1904.07~1942.10),原名左士纯,左官屯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交通员、事务长、兵工厂厂长等职。1938年2月,左明堂受莱阳县委委派,随梁辑卿、刘香之二人参加了袁超在即墨组织的胶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七大队,同年3月在一次战斗中失利,突围后去黄县,参加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在后方司令部军事部任事务长,做秘密交通和军械工作,1940年后任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兵工厂厂长。为了有力地支援前方战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经常到敌占区采购军工器材和枪械弹药。制造了大批炮弹、手榴弹,修理破旧枪支供给前线。为保证兵工厂的安全生产,他带领工作人员与敌周旋,使敌人无从下手。1942年10月,日军实行最残酷的拉网式“大扫荡”。左明堂根据上级的指示,埋好了机械、物资,安排疏散了部分技术人员和年老体弱的工人,将剩余人员组成三个战斗小组,与敌人展开了反扫荡斗争。12日,战斗小组由栖霞牙山区转战到牟平县的铎山区一带,掩护群众转移。15日,日军由北往南推进,敌人的包围圈越缩越小,群众集中到铎山后巢丝夼和白泊后山一带,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下午2点钟左右,左明堂被击中腿部,通讯员小于背起他就想突围,但左明堂果断命令小于与其他战士突围,他自己掩护,小于坚决不从,仍与左明堂一块阻击敌人,掩护同志们撤退。同志们撤退了,敌人冲上来了,子弹打光了,左明堂一口吞掉党的秘密文件和兵工厂器械埋藏的地址,与小于一起和日军展开肉搏战,终因寡不敌众,左明堂与通讯员小于以身殉国。 
左仲五 左官屯
烈士名录记录名为左士俭,男(1917.10~1942.8),曾用名左仲五。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1942年8月在乳山县马石山战斗中牺牲,牺牲时为某部指导员。
崔鸿君 后埠村
烈士名录记录名为崔红军,男(1927.10~1943.5),又名崔延勤。1939年3月参加革命,1943年5月在即墨战斗中牺牲,牺牲时为莱西南县公安战士。遗体安葬在本村。
崔延志 后埠村
男(1916.5~1943.4),1938年1月参加革命,1943年4月在即墨县刘家庄战斗中牺牲。牺牲时系胶东军区南海司令部侦察连战士,遗体安葬在即墨县刘家庄。
崔延仲 崔家岭
烈士名录记录名为崔延忠,男(1923.7~1945.10),1945年3月参加革命,1945年10月在黄县城战斗中牺牲,牺牲时系胶东军区北海独立团一连战士。
王福先 岭南头(今夏格庄镇岭南头村)
王吉彩 岭南头
王吉春 岭南头
葛瑞廷 葛家疃
烈士名录记录名为葛瑞亭,男(1921.3~1942.12),1939年1月参加革命,1942年12月在平度县东庄战斗中因抢救首长而光荣牺牲。牺牲时系胶东军区五旅十四团军医。
葛仲言 庄子村
男(1924~1946.1),1946年1月在莱西县庄子村被敌杀害,遗体安葬于本村,批烈。生前在本村任各救会会长。
万德新 南葛村(今店埠镇西南阁村)
烈士名录记录名为万德信,男(1913.10~1945),1938年1月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在平度战斗中牺牲,牺牲时是胶东军区南海司令部科长。遗体安葬于平度。
《店埠镇志·人物篇》记载:万德新,男(1914~1945),西南阁村人。幼年读书,十六岁任教。1938年秋参加“民先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弃教参加革命,活动于平东一代。先后担任过区长、科长等职务。1939年冬,日伪扫荡时不幸被捕,转送到大连千斤寨煤矿做劳役。被押期间,仍坚持抗日宣传,继续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工作。1943年秋,其岳父及其妻在党组织的支持和协助下,营救万德新出狱。1944年春回家不久,又参加了革命工作,担任平东县四科科长(与烈士名录记载不同)。1945年秋在平东县麻兰区王格庄被叛徒出卖,再次被捕,牺牲于麻兰西北沙河岸上,遗体安放在平度。
耿家盛 张格庄(今店埠镇西张格庄村)
男(1913.2~1943.3),西张格庄村人。1938年4月参加革命,193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3月,在栖霞长沙堡战斗中牺牲,牺牲前曾任胶东军区十五团骑兵连连长。
张介廷 渚洲村(烈士事迹记载未查到)
沈庆立 岭南头
姚吉奎 岭南头
姚吉和 岭南头
姚吉德 岭南头
王永年 岭南头

11
2021
05

店埠党史1:崔涛与渭田打鬼子

崔涛 ,男(1916.10~1988.11),曾用名崔琳甫,又名崔贡九,字巨川,店埠村人。1935年,在济南上学时参加领导过济光中学“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在济南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中学毕业后回原籍任教,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发展民先队员,担任民先区队长。1938年2月19日,他与庄国瑞、张子明同国民党夏格庄乡校校长葛子明(葛晃修)达成共同抗日协议;并与乡校士兵一起,在夏格庄砸死3个日本兵和2个汉奸、毁掉敌汽车1辆。为防日军侵略,他带领“民先”队员协助葛子明调集夏格庄周围十余个村群众,连夜拆除五沽河桥、渭田桥、挖断公路,组织军民严密防守。2月22日至3月9日,歼灭日本侵略军80余人、炸毁汽车5辆,打响当地抗日战争第一枪。后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九大队指导员,二十四大队政委,平度县委青年部长、统战部部长,即东工委书记兼崂山武工队政委,即西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等职务。抗日战争胜利后,调任南海地委宣传部长。1949年,任南海地委南下大队大队长。南下后,历任中共溧阳县委书记、中共常州市委书记。1953年转入航空系统,先后任五一一厂、一一三厂、一四三厂厂长、庆安公司第一副经理,三四五厂副主任,一四八厂飞行试验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等职。1978年调入飞行试验中心,任党委书记,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两机、两发”的试飞定型奠定了基础。1980年离职休养。1988年11月病逝于西安市,终年73岁。

来源:《店埠镇志·人物篇》

21
2020
12

店埠人如何过冬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

06
2020
11

莱西市店埠镇

【辖区导语】店埠镇(Diànbù Zhèn)乡级行政单位。莱西市管辖。全国重点镇、国家级生态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中国蔬菜之乡、中国最美村镇宜居奖、中国最佳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和省示范镇、山东省文明镇、山东省旅游强镇、山东绿化模范镇,航空文化小镇被列为首批省级特色小镇。位于山东省莱西市西南,大沽河中游,东与夏格庄镇相接,南隔五沽河与即墨区相望,西界大沽河与平度市为邻,西北与院上镇交错接壤,东北靠沽河街道办事处。2018年面积107.5平方千米,人口5.8万。辖东庄头、前朴木等66个村民委员会。镇人民政府驻兴店路3号。

01
2020
11

店埠镇志简介

书名:店埠镇志

主编:于忠成

内容简介

全国重点镇店埠镇地处胶东半岛腹地,即墨、平度、莱西三区市交界,大沽河畔,隶属青岛市莱西市,境内大沽河、小沽河、五沽河“三沽汇流”,土壤肥沃,素有“膏腴桃花乡”之美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