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乡记·文化1
即使身在尘埃,仍时时仰望星空
--记乡村诗人董海蛟
即使身在尘埃,仍时时仰望星空。这是乡村诗人董海蛟的人生写照。
我的朋友董海蛟,是莱西市店埠镇天井山村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身为农民,他既没有象先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也没有与同代人那样,经商做买卖发展经济。青年时,他投身武行,研习螳螂拳,成为本乡人武术大师张炳斗的太极梅花螳螂拳第八代传人之一,其人,崇文尚武,武有文范,曾为武术教练,撰写有武术论述及拳械文章多篇,在武术界颇有文名。奈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武术式微,海蛟受家庭拖累,未敢抛家舍业到大城市去发展武术事业,遂辗转于乡村,先后在多家乡镇企业做保安工作,挣微薄工资。照顾病妻之余,创作古典诗词、现代诗歌,间或绘画。现为中国古诗词协会会员,月湖文学社会员,其作品散见于《青春期刊》、《新芽》杂志、《感动人生》、《齐鲁文学》《中国风诗刊》等,代表作《雨季来了》、《你是我生命里的一盏灯、《两情长久》、清平调《店埠组诗》《山后人家组诗》《揽月楼组诗》等,曾获青岛爱鸟画奖、武汉新芽之星奖等。
这是一个纯文学式微的时代,这更是一个诗歌式微的时代。许多怀揣文学梦想的人,不得不将这梦想存在心底,暂为“五斗米”奔波;甚至忘却纯文学的梦想,沉溺于事物,难以抽身,以为这便是人生的成功。海蛟没有这样的成功。我曾劝他走出去,改善经济。但是海蛟说,妻子需要照料,保安的工作还行,可以养家糊口,既能照料妻子,还有时间写写诗歌。《人民日报》曾发文,提倡“极简主义”,这算是一种吧。我想,人生也不过是这样吧,有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有时间照料陪伴自己的家人,有心情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果你一直没有放弃你的梦想,并时时与之同行,我们怎敢说你的人生不成功?就像海蛟在他的诗歌《寻梦》里说的“迎面的炙风/烘干了额头的汗珠/褪去掉肌肤的色彩/累/也从未停下寻梦的心/永远,永远”。怀揣梦想,勇敢前行,照亮人生,这是一种境界。
海蛟的诗,充满了农村气息,他是我们店埠的歌者。“太阳依旧炙热/深秋的眸子里/高粱熟了,雁阵走了/我拾取一株秸秆作拐杖”(《渡》),让人读了之后,感觉自己已经站在老家的这片充满温暖和丰收的土地上。他的诗歌,充满了农村的气息、乡野的情趣、笑对平淡的情怀,“落单的萤虫,和觅食的蜗牛/争执了一宿,是对是错/日子可否从头再来”(《走进秋天》)。他的诗歌,也展现了对自己家乡店埠镇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故乡店埠,人杰地灵,沽河水润膏腴地,有机蔬菜育四方。百姓笑颜开。//青红萝卜,招商引资,敢为人先创伟业,齐心协力奔小康。幸福万年长。”(《清平调·店埠》),“萝卜小镇美,沽水菜乡鲜。高楼林立起,陌野桑田丰。//人文有底蕴,志史轶事多。安居乐业地,店埠最宜居。”(《清平调 咏店埠2》),与时代同步,与家乡同行,文学的根才深,文学的梦才久,文学的价值才历久弥新。
海蛟的诗,观察入微,感情饱满,描写细腻,家乡情、亲情,常常跃然纸上,是吟之有物,不是无病呻吟。“一丝烛光,足够驱散夜寒/一杯清茶,亦能润泽心田/眼里装满星星的夜/每一盏灯光下/都是一个温暖的家”(《家》),让人感受到他对自己小家的爱与呵护。“候鸟迁徙了一树绿荫/爱如潮水,情也简单/季节的转换都是~轮回”(《秋》)中,既有对季节变换的观察,又有对内心感情的体察,更有回看人生的感悟。“沉甸的谷穗,羞涩地/换上秋的嫁衣,亲吻大地粮仓”(《拥抱秋天》),颂物抒情,行文信手拈来,感情饱满。
海蛟的梦,是出一本诗集吧。把这些对感情的记录,对梦想的吟哦,对家乡的歌颂,对时代的记载,用书的形式固定下来。大地上的事情,我与你同行。
写作诗歌是我年轻时的梦想,虽然也曾为之付出。但忙于文字材料,于文学已相去甚远。虽未同行,但心甚赞许,希望我们家乡店埠这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能有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拿起手中的笔去描绘家乡,用文学创作与时代同行,让别人眼里的农村文化沙漠变成我们眼里的文学绿洲,让正能量传遍胶东大地。
是为序。
写于2018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