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埠人知店埠2:桃花乡历史溯源
编者按:在最基层,明清沿用的是乡社制,一乡、一社、一村,对整个中国来说,数量太多,多到很少文字记载,所以,弄清楚我们这样的小地方的历史,让后人不至于忘记,也很重要。
“故乡古称桃花乡,沽河两岸好风光。人民群众性刚直,不怕严寒和风霜!”这是著名国画家崔子范先生的《故乡颂》,诗中提到的“桃花乡”是一个古地名。据明万历十年(1582年)程时建主修的《莱阳县初志》记载,桃花乡辖小里、双山、王璧、神山、葛村、汀村、辛庄、由家庄、张官寨九社,乡治店埠。据明清以来地方地图及有关史志考证,小里社即今店埠镇于家小里村一带,双山社即今夏格庄东双山、西双山村一带,王璧社即今院上镇王壁村一带,神山社即今店埠镇天井山村一带,葛村社即今店埠镇葛家疃一带,汀村社即今韩家汇村一带(包括现平度市仁兆镇原小沽河老河道以东数村庄及现即墨市刘家庄镇几个村庄),辛庄社即今院上镇北辛庄、南辛庄村一带,由家庄社即今店埠镇前由格庄、中由格庄、后由格庄一带,张官寨社即今店埠镇前张官寨、后张官寨村一带。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乡、社为区乡镇,店埠属莱阳县第九区,区治店埠,第二年,九区区治迁夏格庄,店埠属第九区。大致从这时起,沿用了近400年的“桃花乡”名称在官方废止。虽然“桃花乡”的名称在官方被弃用了,但是至今莱西西南部大片土地上的人民还是习惯上称自己为“桃花乡人”。当年的桃花乡,地处今沽河街道、原武备镇以南,以今店埠镇为中心,横跨大沽河两岸,包括店埠、夏格庄、院上镇以及原武备镇、原孙受镇、沽河街道、平度市仁兆镇、即墨市刘家庄镇等的一部分;早期的小沽河晚于五沽河汇入大沽河,从莱阳县明与清初疆域图及后期地图看,小沽河曾经过大的改道,比如店埠镇的韩家汇、前水口、后水口、孙洲庄等村在建村历史上都称自己是大小沽河的交汇地(孙洲庄村是现在的两河交汇点),而桃花乡区域范围包括早期小沽河以西、五沽河以南部分土地,整个区域南北呈三角形;依靠大沽河丰沛的水源和两岸肥沃的土地,桃花乡这片土地一直都是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人文荟萃的好地方,史称“膏腴大沽河,殷富桃花乡。”清光绪年间的《增修登州府志》记载“桃花寨在县西南,元时设巡检于此,即今桃花乡。”可见,“桃花乡”的名称来源于“桃花寨”。“桃花寨”即现在店埠镇的桃花寨子村。据史料记载,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1260-1264年),元朝统治者在莱阳设行中书省,并选中今天的桃花寨子位置设军寨作为军事要塞,总制胶东一代的军事。首任军寨巡检崔琳在治军之余,命人在军寨内外遍植桃树,每到桃花盛开的季节,整个军寨望之春意盎然,于是,崔琳将军寨定名为“桃花寨”。明朝中期,在行政区划上,县以下划分若干乡、社,因为该乡自元朝起一直属于桃花寨辖区,故名之为“桃花乡”。“桃花乡”作为一个古地名,散见于地方史志及名人传记,明嘉靖年间的《张廷尉梦鲤传》载“张廷尉者,山东桃花里人也”,嘉靖在万历之前,可见,桃花寨、桃花里、桃花乡,近800年来,是一脉相承的。 
编后:该文经多次传播、修订,原文已载于《店埠镇志》的“附录 轶闻传说”。
发布:大店埠 | 分类:桃花乡记 | 评论:0 | 浏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