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今日18时02分
我们迎来冬至节气
“至”有极致的意思
冰益壮,地始坼
隆冬时节到了
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是一年里黑夜最长的一天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今日以后
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会逐渐升高
北半球的白天也将慢慢变长
那么,我们店埠人如何过冬至呢
请看下文:
冬至节,是我国农历较为重要的一个节日,本地俗称“过冬”。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日,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出的一个节气,时间是每年阳历的12月22日或23日。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故本地有“长到夏至短到冬”之谚。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气候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说的“交九”,当地俗谓“冷在三九,热在中伏”。本地谚语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棍打不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过冬”源于汉代,盛于唐代,相沿至今。《清嘉录》有“冬至大于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冬至日,本地节日食品是包子,这天,家家户户一般都要做上一锅包子。除此之外,过冬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救人而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在当地,也有的人家这天吃馄饨。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现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冬至这天,本地人还有吃狗肉、羊肉的习俗。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民国版《莱阳县志》称冬至日“士民宴食为乐,至夜祭先祖,是日测树木景验来岁水旱。” 民间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即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还有俗语说:“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俗语还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自冬至开始
我们正式进入“数九”天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各地有不同版本的“九九歌”
但都生动形象地记录着
冬至到来年春分的物候变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