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烈士纪念碑为莱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碑1946年4月24日立,原位于葛家疃村后,1947年7月被还乡团推倒;1952年,老百姓将纪念碑移至店埠村;201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将纪念碑迁至东庄头村北、大沽河南岸堤顶路南、陵园东北部高阜之上,并重新修建装饰,成为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纪念碑1979年被莱西县政府定为县级保护文物。2021年,被《山东红色基因图谱》(青岛卷)第一部分“旧址遗迹编”收录,全青岛收录的革命旧址遗迹共20处,其中莱西7处。纪念碑身由花岗岩石料制成,高2.42米,宽1.25米,厚0.24米,坐北朝南。碑身正面刻有“抗日烈士纪念碑”7个隶书大字和24位烈士姓名,两边分别刻有立碑日期“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胶东区莱西南县店埠区全区民众公立”,背面刻有碑文,记述了24位烈士的事迹评价。24位烈士,均是牺牲于1946年4月24日之前,其中西庄头村1人,东庄头村4人,左官屯3人,后埠村2人,崔家岭1人,葛家疃村1人,庄子村1人,西南阁1人,西张格庄1人,渚洲村1人,今属夏格庄镇的岭南头村8人。他们中有战士、炊事员、军医、指导员、骑兵连连长、兵工厂厂长、游击大队营长、司令部科长,以及服务于地方的各救会会长、公安战士等等。莱西市店埠镇抗日烈士纪念碑简介:为莱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碑1946年4月24日立,原位于葛家疃村后,1947年7月被还乡团推倒;1952年,老百姓将纪念碑移至店埠村崔氏祠堂;1958年,移至店埠村东南;2005年,移至店埠镇中心中学操场东北。碑身由花岗岩石料制成,高2.42米,宽1.25米,厚0.24米,坐北朝南。201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将纪念碑迁至东庄头村北大沽河南岸堤顶路南陵园东北部高阜之上,并重新修建装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碑身正面刻有“抗日烈士纪念碑”7个隶书大字和24位烈士姓名,两边分别刻有“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胶东区莱西南县店埠区全区民众公立”,背面刻有碑文,记述了24位烈士的事迹。1979年,该纪念碑被莱西县政府定为县级保护文物。2021年,被《山东红色基因图谱》(青岛卷)第一部分“旧址遗迹编”收录,全青岛收录的革命旧址遗迹共20处,其中莱西7处。我中国“七•七”事变起,日寇蹂躏华北,遂致波及乎胶东,蔓延我莱阳。当时国民政府将官望风而逃,陷民族于涂炭而不顾。我区各村烈士等义愤填膺投袂而起,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之下,参军参政艰苦备尝,以大无畏之精神为民族争生存,与日寇汉奸浴血奋斗,经八年之苦战,结果皆随时随地成仁取义,为莱西南抗日历史放开万丈光芒,增加百世荣耀。举唐宋而后千余年之国耻一朝雪净,结成日寇降中国强之最大胜利果实。较之宋末文天祥、明末史可法、清末七十二烈士之死,当有过之无不及。噫吾侪,今日生者之生由于烈士之死而后生,死者之死因为生者之生而致死。死者长已矣,生者岂能忘情,故为之歌曰:烈士名录记录名为于永坤,男(1916.9~1939),1938年7月参加革命,1939年在栖霞战斗中牺牲,牺牲时系八路军三纵五支队六十一团一营战士。男(1910.8~1939.9),幼时曾在本村小学、花园头高小、掖县九中读书,1935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参加革命,1939年9月在平度战斗中牺牲,牺牲时系掖县游击大队第一大队营长。烈士名录记录名为于永绍,男(1914.3~1939.5),1938年11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1939年5月在掖县桑园战斗中牺牲。《店埠镇志·人物篇》记载:于永绍,男(1914~1939),东庄头村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幼年先后在本村小学、花园头小学、莱阳师范读书,毕业后任教。时值日军侵华时期,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先后在九支队连、营做政治工作,后调任《胶东大众》报社。1939年去掖县桑园党校学习,由于叛徒出卖,党校被日军包围,于永绍与150名学员同日军展开血战,终因寡不敌众,英勇就义。烈士名录记录名为于克鲜,男(1910~1942),1942年11月参加革命,1942年在掖县沙沟战斗中牺牲,牺牲时系胶东军区北海报社印刷局炊事员。烈士名录记录名为于永希,男(1918.3~1945.4),1943年参加革命,1945年4月在莱西县东渚东村战斗中牺牲。牺牲时系莱西县独立营战士。疑为烈士名录记录中的左士达,男(1906.4~1942.8),1938年3月参加革命。1942年8月在掖县战斗中牺牲,牺牲时为某部战士。男(1918.7~1942.10),曾用名左士纯。1938年2月参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10月,在牟平县铎疃村牺牲,牺牲时为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兵工厂厂长。《店埠镇志·人物篇》记载:左明堂 男(1904.07~1942.10),原名左士纯,左官屯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交通员、事务长、兵工厂厂长等职。1938年2月,左明堂受莱阳县委委派,随梁辑卿、刘香之二人参加了袁超在即墨组织的胶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七大队,同年3月在一次战斗中失利,突围后去黄县,参加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在后方司令部军事部任事务长,做秘密交通和军械工作,1940年后任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兵工厂厂长。为了有力地支援前方战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经常到敌占区采购军工器材和枪械弹药。制造了大批炮弹、手榴弹,修理破旧枪支供给前线。为保证兵工厂的安全生产,他带领工作人员与敌周旋,使敌人无从下手。1942年10月,日军实行最残酷的拉网式“大扫荡”。左明堂根据上级的指示,埋好了机械、物资,安排疏散了部分技术人员和年老体弱的工人,将剩余人员组成三个战斗小组,与敌人展开了反扫荡斗争。12日,战斗小组由栖霞牙山区转战到牟平县的铎山区一带,掩护群众转移。15日,日军由北往南推进,敌人的包围圈越缩越小,群众集中到铎山后巢丝夼和白泊后山一带,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下午2点钟左右,左明堂被击中腿部,通讯员小于背起他就想突围,但左明堂果断命令小于与其他战士突围,他自己掩护,小于坚决不从,仍与左明堂一块阻击敌人,掩护同志们撤退。同志们撤退了,敌人冲上来了,子弹打光了,左明堂一口吞掉党的秘密文件和兵工厂器械埋藏的地址,与小于一起和日军展开肉搏战,终因寡不敌众,左明堂与通讯员小于以身殉国。 烈士名录记录名为左士俭,男(1917.10~1942.8),曾用名左仲五。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1942年8月在乳山县马石山战斗中牺牲,牺牲时为某部指导员。烈士名录记录名为崔红军,男(1927.10~1943.5),又名崔延勤。1939年3月参加革命,1943年5月在即墨战斗中牺牲,牺牲时为莱西南县公安战士。遗体安葬在本村。男(1916.5~1943.4),1938年1月参加革命,1943年4月在即墨县刘家庄战斗中牺牲。牺牲时系胶东军区南海司令部侦察连战士,遗体安葬在即墨县刘家庄。烈士名录记录名为崔延忠,男(1923.7~1945.10),1945年3月参加革命,1945年10月在黄县城战斗中牺牲,牺牲时系胶东军区北海独立团一连战士。烈士名录记录名为葛瑞亭,男(1921.3~1942.12),1939年1月参加革命,1942年12月在平度县东庄战斗中因抢救首长而光荣牺牲。牺牲时系胶东军区五旅十四团军医。男(1924~1946.1),1946年1月在莱西县庄子村被敌杀害,遗体安葬于本村,批烈。生前在本村任各救会会长。烈士名录记录名为万德信,男(1913.10~1945),1938年1月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在平度战斗中牺牲,牺牲时是胶东军区南海司令部科长。遗体安葬于平度。《店埠镇志·人物篇》记载:万德新,男(1914~1945),西南阁村人。幼年读书,十六岁任教。1938年秋参加“民先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弃教参加革命,活动于平东一代。先后担任过区长、科长等职务。1939年冬,日伪扫荡时不幸被捕,转送到大连千斤寨煤矿做劳役。被押期间,仍坚持抗日宣传,继续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工作。1943年秋,其岳父及其妻在党组织的支持和协助下,营救万德新出狱。1944年春回家不久,又参加了革命工作,担任平东县四科科长(与烈士名录记载不同)。1945年秋在平东县麻兰区王格庄被叛徒出卖,再次被捕,牺牲于麻兰西北沙河岸上,遗体安放在平度。男(1913.2~1943.3),西张格庄村人。1938年4月参加革命,193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3月,在栖霞长沙堡战斗中牺牲,牺牲前曾任胶东军区十五团骑兵连连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